【教育资讯】600余名国内外专家齐聚拱墅,畅聊托育!近三年拱墅入托率增四倍,背后原因是什么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“如何让娃在托班既安全又能学本事?”“好的托育环境应该是怎样的?”
为期三天的2025年婴幼儿发展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拱墅区刚刚落幕,600余位国内外婴幼儿教育专家、园长、医护人员齐聚,分享的一系列托育“实操方案”,精准回应了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。
拱墅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平说,拱墅区一直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,不断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,努力让每一个家庭“托得安心、育得放心”,让每一位婴幼儿在温暖有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。
托班环境不是越精致越好
像家一样更重要
“把家搬进幼儿园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在研讨会分会场,杭州市贾家弄幼儿园左燕君园长的观点引发共鸣。
她说,托班环境要紧扣“适龄”“自然”“安全”几个特点,比如低矮的设施方便孩子自己取放玩具,温暖的色彩和柔软的材质能缓解分离焦虑,像树叶、石头这样的自然材料,反而比塑料玩具更能激发娃的探索欲。
澳大利亚婴幼儿创造性学习中心的园长Shiana Morgan-Ruhan提醒,环境创设要平衡 安全与探索欲,不能为了怕磕碰把所有角落都包起来,应该适当让娃尝试,才能培养动手能力。
在杭州市东新实验幼托园的实地观摩中,不少人发现,校园把健康知识、美学启蒙等,都藏在日常场景里,让孩子们在玩中潜移默化成长。
找对聊天方式
能和孩子沟通更顺畅
开幕式后,研讨会进入主旨报告环节。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育学院Sheila教授的分享,给家长和老师上了堂“沟通课”。
她通过研究发现,优质的师幼互动要靠“三类语言”:回应式语言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“表达信号”,情境化语言能帮孩子把语言和生活联系起来,而温暖的情感性语言,能让孩子更愿意主动开口。
现场播放的对比视频更直观。用简单回应的老师,身边的娃大多安静坐着。而会用拓展语言的老师,孩子会主动分享,语言表达更丰富。
“原来不是娃不爱说,是我们没找对聊天方式。”一位家长看完视频感慨。
近三年拱墅区入托幼儿暴增
依靠集成化托育模式,打造“拱墅经验”
现在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,经常聚焦在知识的学习上。那么托班课程,应该是什么样的?
浙江师范大学王春燕教授明确表示,托班课程有一些设计的理念,比如要以儿童为本,全面发展,同时也要以照护为主,教养医结合,欣赏孩子的差异,因材施教。
按照这个理念,托班的课程应该藏在很多生活细节里。举个例子,比如吃饭时教孩子认识勺子、碗筷,穿衣时练习伸胳膊、提裤子,这些生活技能比知识更重要。
红缨学前教育集团总园长黄静也很赞同这个观点,她说老师们要敏锐捕捉孩子们在吃饭、盥洗和游戏等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信号,并能用语言及时回应,调整材料,给予孩子及时且恰当的支持,让日常环节成为“活课堂”。
杭州市拱墅区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。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、浙江省特级教师、正高级教师俞春晓说,近三年拱墅区入托幼儿增长率高达425.72%,也就是增长了4倍,靠的就是集成化托育模式——政府搭台、社区帮忙、家庭参与,还联合高校和医院,让孩子在托班既能被细心照顾,又能发展能力。可以说,“拱墅经验”正在慢慢形成。
为期三天的研讨会虽已结束,但专家们提出的“儿童视角托育”“适宜性支持”等理念,给了家长选择托班机构以参考。接下来,这些理念还将转化为更多实践,为婴幼儿打造更优质、适宜的成长与教育环境,高质量发展托育事业,从而帮家长解决“托育难”的问题。
-END-
供稿方| 橙柿互动
审稿人| 吕耀坚
通讯员| 郎梓璇
